在裝修中,zuida的成長是: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曾經因為工作原因,我走過了許多。自然而然的,我會想嘗試不同風格的家:英倫、美式、地中海、日式極簡……把那些曾經見識過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去粗取精地搬回來。
但有了孩子,家就變得不一樣了。它不只需要美美的,更要考慮長久、實用,重新審視哪些地方是生活真正需要的。而國外的風格、理念,并不完全適合我們的生活,哪怕照著抄,住久了也會覺得別扭。如今再裝修,我完全不會先被“選什么風格”困住,反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這是實話,我們的生活方式、房屋情況,和國外本身就有很大區別。即使在國外生活慣了,咱的樓間距、層高、自然采光習慣等等,也和國外不一樣。我不鼓勵抄國外風格、理念,不是說找參考圖不重要。相反,多看優質博主、雜志的家居美圖,是提升審美、獲取生活靈感的好辦法。但咱得搞明白,自己要參考什么。打個比方,跟著卡戴珊和侃爺家火起來的“侘寂風”,、有質感。國內也有不少設計師,用微水泥、磐多魔、無踢腳線、隱形門,做了一些很吸睛的案例,在社交平臺上曬一個紅一個。但微水泥不耐磕碰,一磕一個坑;無踢腳線遇到拖把,一周就得臟;隱形門更是不敢想,孩子在家,成天擔心夾到手……好看是好看,除非家有專職保姆伺候著,否則咱普通人還是別輕易跟風!還有近在社交平臺流行起來的法式風格,有生活氣息,又很優雅。但它的線條比例不好搭配,更適合層高在3米以上的高房子,大多數住宅hold不住。比如“侘寂風”常用的一體化與無接縫,會讓房間看起來整體性更強,進而顯。自家裝修能借鑒的是:用啞光質感的乳膠漆,同色系搭配,少用跳躍的顏色;或是啞光地磚搭配同色美縫,減少接縫存在……既能方便打掃,又能兼顧顏值。很多國外的家居布置,都離不開搶眼的色彩搭配,這也未必適合我們。因為國外的房屋有高層高、大采光面的優勢,搭配高飽和度的顏色,會更合適。但國內老房子、公寓房比較多,實際可用層高基本在2.6m左右。再加上開發商為了平均各戶型的賣點,大多數的房屋采光有限。再用高飽和度、高明度的顏色,就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況且國外社交平臺和雜志上呈現的家居風格,大多數有專業的設計師或是視覺編輯來做搭配,普通人很難照貓畫虎。對于我們來說,大面積選用低飽和度的色彩做背景色會更為合適。喜歡的話,可以拿出半墻或是一小面墻來,用亮眼的顏色來做點綴,再搭配合適的燈光會更舒服。裝修特別容易就房子談房子,遵從刻板印象,刷墻、鋪地、買家具……但我認為,裝修一個家,不能忘了以人為本。像我們家,有了孩子以后,三代人住在一個房子,經過好幾次調整,才總結出住著舒服的方案。如果你想短期不后悔,可以注意這4個方面:大部分人面對的居住問題是:面積有限,需求很多。因此裝修別用喜歡什么風格限制住自己,而是要理清自己需要什么樣的家。你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先羅列一份「需求清單」來。這份清單不必一口氣寫完,形式也可以很自由。例如我曾經把小姑娘幾歲到十幾歲之間可能的需求列了個表但它需要包含一些基礎信息,然后才是居住成員各自的需求。例如分別有哪些家人同住、家人的年齡等基礎信息,家人可以各自羅列生活習慣和需求,寫下希望在家實現的功能。將清單整理起來,查漏補缺,再對著房子來分類。梳理出能實現的、需要想辦法實現的,明確暫時無法實現的需求,提前思考替代方案,以免裝修時再糾結。接下來對著需求來規劃房間和功能,選擇合適大小、位置的房間,重新審視哪個做客廳、哪些當臥室,哪些地方安排儲物……做完這些,家的樣子就清晰了。比如我家,既然客廳不用時常接待客人,不如圍繞自家人的需求,用作全家人的「中心活動區」。從“5號工程”開始,就明確了我家「客廳中心化」的主張這個區域包含了廚房、餐廳、客廳和書房,只要不是各自回房睡覺,全家人基本都會在這個區域活動。做飯的人不用獨自關在廚房里,一大家人也能圍坐在圓桌前吃飯,平時還會一起寫字、做手工,老人、孩子既能坐在這里看電視,也可以一起看書……動靜分區,空間的利用率也高了。根據自家需求布局出的房子,住得舒服。因此我把「客廳中心化」、「廚房做C位」以及「陽臺多功能」的主張,延伸到了之后的裝修中,新家少走了好多彎路。做規劃時不要一下子把房間填滿,少要留20%的空間給未來的生活需求。早在布局“5號工程”兒童房時,這間“熊孩子活動室”一度是我的得意之作:它有效避免了我家客廳淪陷成熊孩子的游樂場。但在老大即將上學、老二剛剛會爬時,這間屋子明顯力不從心了。因為未來太難把控了,我能想到的需求,只是未來的一小部分,而孩子的成長需求遠比我預估的多得多。面對與日俱增的收納需求、姐妹倆的成長需要,我不得不將兒童房進行了大改造。用一整面墻的收納空間,加上可調節的桌椅、兒童床,才解決了燃眉之急。家和人都需要成長空間。因此裝修規劃時,留一些可以應對未來的活動空間與儲物空間,入住后也別急著把家填滿,會給自己免去不少麻煩。硬裝、軟裝同樣重要,不該有主次之分。但預算總是有限,大多數人很難一口氣拿出足夠的錢隨便裝。其實不必取舍,只要分配好緩急,裝修就能all in。因為硬裝不好拆改,錢是要先花的。比如廚房的插座數,我就后悔過:裝少了!還有“5號工程”的地排水,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選墻排。這些都是要在硬裝水電階段花到位的錢,否則一旦后悔,想改都費勁。另一些不能將就的,是環保材料。乳膠漆、板材,尤其是安裝定制家具、窗臺石等打的膠,在預算范圍內盡可能買好的。至于軟裝,如果預算實在不夠,可以先用平替滿足基本需求。因為不管你前期買了什么,住上一兩年,都會開始慢慢添東西、換好的。歐美除了少數大城市,幾乎是地廣人稀,因此有足夠的房間來做收納:衣帽間、洗衣房、家政間、雜物間……分區明確,用起來十分方便。